―――― 再苛刻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 当战乱慢慢平息后,当老百姓接受了剃发易服后,生活又可以正常开始了。 京城外的麦子现在是绿油油的一片……空气中似乎可以嗅到馒头的香味了,虽然这还只是一种想象。 京城内也是井然有序。 几个城门处依然是人来人往。 百姓们也知道,那些拿着刀枪的鞑虏士兵也不是见人就杀。 还是在元朝时,那个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用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 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 这个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极具蒙古特色。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 这时,它的建筑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在那面的世界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 到了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 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当鞑虏定都北京之后,他们没有能力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 但是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 他们把内城中的平民直接都赶到了外城,当然,这里的富户还是要留着一些。 这个时候,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 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还是在1651年,开始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崇文门外,上四条胡同。 这里由于靠着内城近,而且又紧挨着花儿市街,所以是一个繁华所在。 两三年前吧,这里来了几个客商,他们带了一些新奇的货物,就租了一家商铺做起生意来了,起个名字叫清风记。 用一根高杆子挑出老高的幌子。 不过现在做生意的太多了,这样的人也不稀奇。 这几个人都是说南方话的,从面像上看,也能看出是南方人。 他们生意做得公道,而且待人和气,虽然货物卖得贵了些,但是做生意嘛,喊高喊低都是自愿的,可以谈嘛。 京城地区在这个时候本来已经开始有了人口压力。 但是,接连的战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人口问题。 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生存环境都得到了自然性改善,鞑虏入主时,正好接了个容易管理的摊子。 跑马圈地、投充法、逃人法对老百姓伤害极大,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我大清就一定得利甚巨。 把过去的单干户们整合起来,变成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个人财产的农奴,采用农庄式经营,在短时间里那农家活儿比过去效率高,这庄稼就比过去产量高…… 再加上从京杭大运河运送来的槽粮,京城的日子过得也是很平稳的。 清风铺子其实是51号工作站,隶属于汉唐集团安全情报部,那里面的几个商人都是范例部长培养和训练的情报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