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王殿下会将二皇子抱走,单独教他读书习字。 这也就罢了,当陈老大人来的时候,居然也未对余谕德那丝毫不严肃的教导有微词,只当没看见,正常考校太子功课而已。 内侍心想,余谕德果然如宫里几位大总领所说,得罪不得,要像对德王殿下一样,慎重对待。 余柏林知道帝后肯定不会对自己的教导方式有意见——有意见就不会任他为詹事府谕德了。但陈老大人居然也没意见,让余柏林很惊讶。 老一派的读书人,不是对这种教书的形式和礼仪十分看重吗? 他不知道,陈老大人是因为皇帝陛下提前给他打了预防针,说余柏林教导方式和其余人不同,但太子幼时遭遇祸事,只有余柏林这种教导能让他安心,让陈老大人不要多干预。并且皇帝陛下请陈老大人在一旁偏殿偷偷听了好几日,之后陈老大人又考校太子,发现太子学习十分扎实,并且见解独到,比他授课吸收知识更快。 陈老大人不是迂腐之人,他也知因材施教,教育手段也各人不同。既然余柏林的教育方式能让太子有很好成长,帝后二人也都十分乐意,他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陈老大人最后完全接受,还是考校二皇子之后。 二皇子只是启蒙年龄,按常理,不过教些识文断字,再背一下《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启蒙书籍而已。 余柏林却在和太子讲课的时候,不断询问二皇子的想法。二皇子小小年龄,居然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虽然童言稚语,却也另有一番质朴之意。 陈老大人一次好奇,询问二皇子一些书中典故,发现二皇子居然都听余柏林讲过,并且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实在是惊讶不已。 而太子说,他当年也是如此启蒙的。 陈老大人叹息,怪不得太子聪慧异于常人,实在是余长青教导异于常人。 他便彻底信任余柏林教导两位皇子,甚至决定以后若是有人闲言闲语,他这把老骨头要站在最前面为余柏林挡风遮雨了。 对于陈曦这种一心为国为君的老臣而言,只要与国有益,与君有益,形式什么,礼仪什么,都可以暂且抛到脑后。 若非陈曦是拥有这种品德的真正大贤德之士,皇帝陛下也不会心心念念,特意让封蔚亲自去陈家将陈老爷子请回京中,担任太子太师了。 ……半年过去,余柏林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并且以为这种生活还要持续好几年。 按照常理,这应该是他升职的极限,也是最适合他的位置。 翰林官轻易不外放,轮值六部又不如轮值内阁,余柏林想要换其他位置也难。 再加上朝中最近安安稳稳,也没有什么大事,有皇帝陛下和洪首辅齐心协力,新政推行的很顺利,新作物推广的也很顺利。 新政已经全国推广,新作物也已经让边疆屯田大量种植,并且向京城周边民众发放良种开始推广。 朝中大臣一个萝卜一个坑,又各个想要表现自己,都表现得十分有干劲。还真没有用到余柏林的地方。 余柏林现在已经进入经筵讲官行列,每月大讲中和诸多翰林讲读学士一起和皇帝陛下讨论学问。之后的发展,大概也就是进入日讲官,为皇帝陛下政务出谋划策。 但余柏林还未进入日讲官,却先发生了一件大事。 准确来说,不是他身上发生了大事,而是封蔚出了大事。 无论是轮值内阁,还是任詹事府谕德,都是不需要上朝的。但余柏林经常入宫,皇帝陛下又经常与他讨论政事,封蔚更是从不瞒他,自认为对朝中之事消息灵敏性开始很强。 所以封蔚出事之事,余柏林脑袋一片空白,根本不敢置信。 封蔚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皇帝陛下,居然被打了个半死,还是皇帝陛下亲手执板子打的。被打了之后,封蔚还被软禁在宫里,不准回府,职务也暂时全停了。 余柏林在得知此事之后,当即认为这是假的,是不是皇帝陛下和封蔚联手做什么戏。 皇帝陛下溺爱封蔚之心他再了解不过,磕着碰着都心痛的不得了,得个小风寒都要派一大堆御医守着。皇帝陛下会把封蔚打个半死?还是亲自打? 说什么他都不信。 后来大宝小宝跑到他面前大哭一场,他才相信,不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