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工蜂 一切都犹如机械厂中的齿轮一样转动着。 掩盖在六大生产厂之后,高端材料加工厂、无线电技术研究部以及超微型无人扑翼机研制厂都在以极快的速度成长着。 虽然它们的规模远远比不上那几家早已公之于众的厂子,每家厂子的参与者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但恰恰是这三家秘密厂家,掌握着如今国内外最为尖端的技术。 如今,就连柏家都不知道这三家工厂——或者说是科研部的存在。也许在得知顾氏工厂研究出“喜鹊”之后,柏家能够猜到顾舒晗的手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技术,但具体的情况,除了这三家工厂的参与者以外,不会有人知道。 “顾小姐,‘工蜂’计划有进展了。”在顾舒晗与柏煜的谈话结束后不久,超微型无人扑翼机研制厂的负责人钟易然来到了顾舒晗的面前,四十出头的他满脸疲惫,可脸上却是止不住的兴奋,他献宝似的将自己等人的作品递到了顾舒晗的面前。 顾舒晗仔细地打量了那只外形看上去与蜜蜂相差无几的、只是比普通蜜蜂大了一号的‘工蜂’,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你们能够这么快就突破瓶颈,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到了这种体型,想要在不影响实际功能的情况下进一步缩小扑翼机的体积,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不仅对材料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加工处理这一块,也很有难度。 在顾舒晗最初的设想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制造出与普通体型的小鸟相仿的无人扑翼机,接着再不断改进技术,缩小这些“监控器”的体型,让它们变得像昆虫一样大,最后,生产出蚂蚁那样的“监控器”。 体型越小,意味着目标越小,越容易躲藏。 日后若是发射了人造卫星,也可以通过卫星监测获得一些信息。不过,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先不说顾舒晗对于这些不是事事皆精,就算她清楚地知道所有的原理和理论,想要把这些理论化为现实,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前也只能做好当前能做的事。 “这只‘工蜂’虽然大体上制作成功了,可细节上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改进,比如说它的体型,是不是还可以再缩小一些?我知道,能够做到目前这种程度,对于大家而言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如果想要正式把‘工蜂’投入使用,这种体型是不可行的。除了监视监听、收发信号的功能之外,这些仿真生物最重要的就是‘仿真’,以此来确保其隐蔽性。如果不能够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入侵敌营,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还有,这种构造的‘工蜂’,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由于体型的缩小,为其带来了许多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 说完问题之后,顾舒晗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钟易然认真地听着,边听边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做着笔记,越听,他的眼神就越亮:“好的,我明白了……原来这一块还可以这样弄……” 这场谈话下来,钟易然的脑海中又冒出了许多新的想法,现在,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验证一下这些想法了。 对于创新者而言,最难的就是抓住那一瞬而逝的灵感和想象,他们就如同在荒漠中旅行的旅人一般,最怕找不到行进的方向。而一旦找准了方向,就算路上有再多的困难,也困不住他们的脚步。 目前,在微型无人扑翼机制造厂呆着的几个人,都是研究狂人,他们自身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与顾舒晗配合的相当默契,也因此,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在华国现在连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飞机都没有的现在,这些人居然能够在顾舒晗的指点下制造出微型扑翼机,除了奇迹,难以找到其他用来形容这一切的词汇! 作为当事人的顾舒晗和钟易然却仿佛察觉不到这一点,他们一心只沉浸在继续革新技术当中。 在跟顾舒晗交换了想法并讨论完诸多事宜之后,钟易然就带着‘工蜂’的半成品,紧赶慢赶地赶回了厂子。有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他也就有了动力。 在‘工蜂’计划有所进展之后,紧接着,无线电研究厂也拿出了最新的研制成果。 在作战过程中,通讯这一块非常重要,无线电的进步,能够极大程度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