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蜜在打蛋呢,一听这话就笑开了,问:“难为砚台还记得娘!娘在京城这几个月可想你了!” 姜蜜看过来,砚台还往他奶身后躲了躲,姜蜜回头继续打蛋他又迈开两步走出来。 吴氏好笑的看着胖娃,这是害羞?他还知道害羞? “臭小子在我手里皮实得很,说也不听,见着你倒是乖了。不说他,蜜娘你跟我说说在京城平时咋过日子?米朝廷会发,菜呢?出去买吗?” 姜蜜就给挨着说了一遍,吴氏当即拍板,说现在养猪和种地是指望不上了,倒是可以喂几个鸡:“赶明我跟你去菜市看看,我多走几趟把路认熟回头买东西就我去,没点事儿做怪不自在的。” “娘都抢着做了,我呢?” “你带砚台,你都多久没跟他好好相处了!” “那行,咱家银子在我那儿放着,待会儿我拿给娘,还是娘来管。” 吴氏摆手说别给了:“你们带出门那点估摸早就使干净了,后来皇上赏了五百两,你俩还送了二百回来,就留了三百给自己。置办这个院子就用去二百,再添置些东西,能剩下多少?剩多少你自己拿着吧,我那儿有钱。” 姜蜜说她那儿还有六十来两,也不少。 “六十两你也收着,你们送回来那二百我就拿一百买了十亩地,剩一百带上京了,说了我这儿有钱。” “爹娘路上没开销?” “我原先手里不还有点儿吗?” 姜蜜:…… 婆婆也是真会藏钱,家里三个媳妇儿谁也没摸清过她。 “对了娘,三郎中进士之后是不是有人上村里报喜?村里热闹吗?” 说到这个,吴氏就有话讲了。她从报喜的登门说起,说村里原先觉得三郎不太可能考上,大概就是去见见世面,没想到很突然的就有人敲锣打鼓来了,说他们村里出了进士老爷。消息传过来的当天,村里好几家人把早先三郎帮着写的福字和对联裱了起来,说是进士老爷亲笔写的要收起来当传家宝。反应慢点儿的睡了一夜大门口就光溜溜啥也不剩下了。 要说卫成中举之后,最高兴的是谁? 当然是卫家和姜家。 第二高兴的呢? 那就要数村学老秀才和镇上学塾的塾师。从前教过的学生发达了,他俩门槛差点被踏破,跟着有不少捧着钱去请他收下说想送自家娃儿去读书。 镇上那个翻箱倒柜找出两篇卫成原先做的文章,弄了块板子请人刻上,就挂在学塾里,给后来的学生拜读。 弄好这个之后他还摇头叹气说可惜了。 当初其实想给卫成说媒,虽然他连续出了几次意外,耽误了考秀才,夫子知道他有实力想着迟早能转运,就准备把侄女说给他。还没和两边提,卫家闹了分家,因为分家的理由是卫成屡试不第,自然坏了他的名声,夫子就打消了原本的念头,没做这个媒。 听说卫成中举他就把肠子悔青了。 转身又中了进士,学塾先生想想还挺遗憾的,也是想到自己已经白捡了个大便宜,往后再不用愁学塾冷清,心里才平衡下来,心想是侄女没那个命。 …… 吴氏说了一大堆,说得特别夸张,姜蜜听得云里雾里的。 等吴氏说够了,问她京城这边热闹吗?中进士之后是不是很多人来道贺? “娘您想想,三年一届科举,每次都能出百来个进士,京城百姓早不稀罕了。要不是出在自己家,听着顶多稍稍羡慕一下,哪会有什么夸张反应?要说热闹,状元游街的时候是很热闹,道两旁挤满了都是人,给我们道贺的却不多,也就郭举人和他结交的朋友,还有冯家和邻里几户。后来相公选上翰林院庶常更热闹一点,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反正都说这职位好。选上之后相公整天也忙,在家的时间其实不多,每日天不亮就出门天擦黑才回来,回来还要进书房去。我总想给他补身体,也没补得起来,吃得不算差,看着还是清减了些,您看了怕是要心疼。” 听着就心疼,不过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三郎原先就这样,因为家里帮不上他,他干啥都比别人要拼,不然咋会有今年呢? 婆媳两个聊了一会儿,水烧开了,姜蜜替公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