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有人悄悄去金国兑换旧钞赚钱时,大宋这边也遇到不少麻烦。 最直接的就是西京有大量辽国旧部,拖家带口,携兵带马前来投奔。 他们大多群居,与当地人冲突颇多,宗泽将他们安置在了先前被掠劫过的忻州,用以恢复那里的元气,但又将他们拆成各种大小不同的部族,混居在雁门关外。 加上云中诸地的新建费用,宗泽的字里行间,便充斥着“打钱”二字。 赵士程看到消息后,心说麻烦,这下又多了一张嘴。 但这钱没法省,他正思考着从哪里挪一笔钱,便听户部提交了一个预算,说可以给他修皇陵的钱准备好了。 秦汉以来,习俗规定,无论皇帝年龄多大,都要在登基一年后开始建陵,赵士程既然已经继位超过一年,那把这事提到议程上就是注定的事情。 平心而论,大宋皇帝的陵墓并不算张扬,相比汉唐,无论规模还是陪葬,都有差很多,所以先前老赵继位时,赵士程也没卡老爹的陵墓规模。 不过,赵士程自己对修大墓毫无兴趣,但直接说不修,那肯定是要在朝廷上闹一波死谏的,他懒得惹这麻烦。 嗯,不能直接取消,可以偷工减料嘛。赵士程立刻招来户部,意思是他的坟墓不想要金银铜玉这些俗物做陪葬,他想要碑文!你们给我搜集总结市面上的前朝今朝的各种好文章,来一个百科全书……额,就叫百科大典或者随便什么大典,以后再改名字,内容嘛,嗯,凡是优秀的文章就可以。 文稿定了之后,交我审阅,审完我再开刻,去吧,对了,这钱暂时用不到,我先挪走了。 赵士程搞定了这件小事,便把钱给宗泽打了过去。 今年安置这些人的钱差不多,明年可以多留下一点预算,完美! 这事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没有人怀疑,刻碑可是要花大钱的事情,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么肯定要做到最好,甚至一些文臣已经绞尽脑汁,想要进入这个将来会名留青史的文集,翰林院、崇文馆直接震动,在京城的三千多名士子纷纷上书,要求参加这次的修编的未命名大典,周围闻风而来的人数正在增加中。 迅速扩大的规模完全出乎了赵士程预料,他突然发现,要做这事,可能比修墓更花钱…… 第305章 计划不如变化 立碑的事能闹这么大是赵士程没有想到的。 他印象里这应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等看完这些书,原本的惊讶渐渐平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努力。 自唐末五代之后,前朝的文集渐渐佚散, 比如李白杜甫的诗, 已有多数不存, 还有许多文章因为传抄版本更迭, 疏漏甚多, 一些小众的文集, 更是损失得差不多了。 许多读书人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赵宋立国后, 曾经收集大量的民间典藏,但在真宗年间因为一个小妾想隐瞒盗窃之事,放火掩盖证据,结果把当时的崇文馆一把火全烧了,数十万册典籍珍本付之一炬。 所以,在无数读书人看来, 皇帝这次编修文集的举动, 可以成为他们拯救古籍的一次盛会, 当然, 如果能在其中被皇帝陛下看重, 顺便扬名立万, 那就更好了。 在明白了其中逻辑后, 赵士程也不由得挑眉, 行吧, 这些可以保护, 但也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保护的,资源有限,他的脑子里转了转,决定把事情再搞大一点。 把原本的国立图书馆,也就是书院扩大,让天下人献上书籍孤本以供抄录,馆中只收集副本,免得又出现付之一炬的情况,再招“志愿者”,前去刻写的油版,把通过的书籍的做一些印版母本,需要时可以申请油印。 再招集一些人,将书籍分门别类,整理校订,供人查阅。 然后,最关键来了,《xx大典》不可能把世上所有书都收录进去,当然要去芜存菁了,这里边能做的文章可就多了,嗯,自己碑林也不用自己刻了,让愿意出钱的人来献吧? 每个愿意献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籍贯生平也一起刻上去。 嗯,这样的有点太直接了 ,最好是一开始正常进行,然后炒作一个虔诚感恩君主的人物,愿意亲自刻碑献官家,然后官家十分感动,嘉奖了这个人,看得旁人眼红,纷纷请求也算他们一个,然后大家都踊跃捐献…… 什么主动付钱留下名字就算了,只收碑文,是不忍拒绝万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