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董局中局4:大结局(出书版)

第23节


    这个作坊很大,储存的物资很丰富。柳成绦一声吩咐,十几分钟就备齐了。尹鸿略作处理,摊开海底针,对着瓷罐又一次施展出“飞桥登仙”。龙王在对面还架起了一个小摄像机,打算把这些录下来。

    尹鸿对这个并不介意。有些东西,就算你看一万遍录像,也是学不会的。我看过一个新闻,川剧变脸去美国访问,美国人拿高速摄像机拍下来,一帧一帧分析,但没用,眼睛看见手速也跟不上。

    随着几声清脆的瓷面敲击声,尹鸿正式开始了操作。一瞬间,那个威风八面的老艺人又回来了。

    他的技法依然那么流畅,手法眼花缭乱。一个人潜心一辈子,只钻研一件事,就是这种完美境界。我虽未见过其他人,但估计药慎行、尹念旧甚至尹田的水平,绝无尹鸿这么高超。他们接触的世界太庞杂了,想法太多,缺少尹鸿这个强迫症的至纯至粹。

    不光是我,就连柳成绦、药不然和龙王都面露凛然。他们三个都是第一次见到,在这神乎其神的手法面前,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升起一股敬畏之心。“飞桥登仙”太漂亮了,不光是使用功能,视觉效果也极其漂亮,尹鸿双手往复,飘逸如仙人。难怪当年尹田每次施展,京城王公贵族都相邀来看,这就是所谓“匠人之道”的极致了吧。

    大约半小时后。尹鸿猛然停手,双臂下垂,关掉喷灯,倒退三步,整个人疲惫不堪:“得了。”

    药不然带头,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连柳成绦都不轻不重地鼓了几下。我忽然想起来,尹家似乎有祖训,说施展“飞桥登仙”不可超过大衍之数,否则有诅咒加身。不知这是尹鸿第几次施展了。

    不过这时候大家的关注点不在他,而在细柳营的瓷罐。那瓷罐上的白口四周,已经被挖开了大大一片,露出里面一层层细腻的胎质,好像一个人的腹部被划开一个刀口再用牵引钩拉开似的。

    这个开口,不是简单地刨开釉面,而是一层一层刮开,刮开好几层外皮之后露出中间的胎体。你想,瓷罐本身就又薄又脆,要刮去一半,还不能漏不能透,难度得有多大?尹鸿跟我说过,这是“飞桥登仙”反向操作的一个用法,也是一门神技。这活只能焗瓷匠干,他们常年给瓷上钻研铆钉,深悉瓷性,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按说瓷内胎应该是一片乳白色,碎瓷片的断茬颜色。但在“细柳营”被刮开的瓷口里,白质里却掺着一些黑线条。它们的排列很有规律,不像是胎土误掺杂质,更似有意为之。

    众人看了一圈,不明其意。尹鸿说拿张纸来,要竹纸,最好是新昌的元书熟纸。新昌是绍兴附近的一个县,以竹纸而出名。柳成绦低声询问了几句,说:“新昌纸没有,长汀的玉扣纸行吗?”尹鸿不满地晃了晃大脑袋,说凑合吧,可以试试。

    龙王很快捧来好几张淡赭色的宣纸。尹鸿撕下一小条,随手用我面前的茶碗濡湿,然后贴在瓷口里面。海底针里有一件平头小铲,尹鸿用它往纸上一抹,贴得非常平,没有一丝翘起,多余的纸边全撕掉了。

    这有点拓碑的意思了。过不多时,尹鸿双手一掀,把纸扯下来,小心地保持着褶皱形状,把它搁到工作台上。

    这个瓷口被层层刮开,边缘部分有如一道凹凸不平的长坡。黑条散布在高度不同的坡面。也就是说,这些黑色标记不是一个平面图,是三维的,没法直接用相机或纸拓下来。只有用纸把标记带着曲度全复制下来,变成一个立体纸型,才能窥得全貌。

    尹鸿之所以用元书熟竹纸,是因为它的纸质刚,曲折后会留下痕迹,用来写字可能不如别的纸类,但做纸型最适合不过。

    尹鸿叹道:“烧这瓷器的人,可真是个天才。如此精致的釉囊衣,我都是第一次见到。”药不然眼神一闪:“莫非,这是龙走纹?”尹鸿点头。

    我在《玄瓷成鉴》里看到过。龙走纹是早已失传的一种瓷器烧制法。匠人在塑形时不是捏制,而是用密度不同的黏土,一层一层糊上去。在其中一层或几层掺入金属线或矿物颗粒,谓之“龙走”。龙走排列成特定的图形或文字,然后外涂重釉。这样一来,因为密度不同,瓷器胎体烧制出来也是分层的,刮开外面几层,就能看到里面留下的文字。

    龙走纹,是实现釉囊衣的先决条件,特别适合给一些隐秘之事留底。之前尹鸿讲的那个明代夺家产的故事,就是一例。

    “细柳营”瓷罐高明之处在于,烧制匠人不是只埋于一层,而是在不同层的不同位置都埋有龙走,只有用纸把整个结构都取出纸型,才能看出整条龙走的脉络,读取信息。这就像是看风水找龙脉,光在平面地图上,看不出个所以然,非得亲身登高望远,才能把山川高低走势尽收眼底,然后才能寻砂探穴。

    尹鸿叹息道:“这个白口之前被人刮开过M.iyiGUO.Ne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古董局中局4:大结局(出书版)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