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但她就是从他眼神里领悟到了他的意思。下一秒钟,她马上用最快的反应速度对周宏杰说:“是的是的……百年校庆一定很热闹……周老师,这本校志可以借给我看看吗?” “当然没问题。”周宏杰打开书架,随手抽出了厚厚一本大书——实际上书架上摆着三四本校志,一看就是去年校庆时没送完的存货,“不过也没什么好看的吧?” “我还是想看看……看看这些年有没有错过学校的什么事情。” 周宏杰自然不无应允,他欣慰地着把这本重达一公斤的大书放到郗羽手里:“那这本书你就拿回去吧。本来你应该拿到一本的。” 李泽文把书从郗羽手里接过去拿在手里,跟周宏杰告辞。 “那我和小羽晚上就在餐厅等着周老师了。” “好。” 周宏杰把两人送到办公室门口,看着他们下了楼,轻轻呼出一口气,重新走回办公室。 第34章 回程的一路上,李泽文都在翻看这厚厚一本校志,郗羽在他身边规规矩矩坐着,微倾着身体看着他一页一页翻过校志。这本校志的开本很大,厚达七百余页,书页里字号很小,记录了南都二中建校以来的几乎所有事情,如老照片、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学校大事记、历届学生名录等等,最后还收录了一些著名校友的回忆散文——可想而知,这本校志一定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编写和资料整理,最后才得以印刷的。 郗羽第一次看到这样大部头的校志,觉得真是开了眼界,小小惊叹了一番:“对了,教授,你要这本校志干什么?” “看校志是了解一所学校最快捷也是最全面的方式。”李泽文说。 “教授,听你的意思,你似乎看过很多校志?”郗羽问。 “看过一本。三年前参加过我中学母校的校庆,学校也发了这一大本校志。” “你母校?”郗羽眨了眨眼,“你在国内读的高中?” “我高中毕业后去的美国,在美国读的本科。” “……真是没想到。” 她听上去真的挺吃惊的,李泽文侧目瞧她。 郗羽老老实实道:“我一直以为你在美国接受的基础教育再升的大学。” “怎么这么想?” “就是一种感觉,”郗羽也觉得自己有些唐突了,她平时不是这样多管闲事的人,但她还是把话说完,“我也认识不少华裔的教授,他们学术水平很高,但总的来说比较严肃,你给我的感觉就更像那种土生土长的欧美教授。” 李泽文轻笑一声,他明白郗羽的意思。 中美的教育制度相差很大,国内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学生,不论多天才,总归都有种内秀的气质,比较谦虚,很少主动炫耀,打个比方,让他们站在几千人面前的台子前演讲吹嘘自己估计很少有人做得到;美国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明显会更自信一些,毕竟他们从小就在这种“鼓励展现自我”“鼓励演讲加强口才”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教育制度的烙印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也决定了这个人大致的性格。郗羽觉得李泽文身上两种烙印都有,他既可以用“我的理念很高明”“我非常正确”的态度要经费做演讲,也可以用恰到好处的语调表达谦虚和谨慎。 “你的预感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的,”李泽文说,“我小学时的确在国外念过几年书。” 郗羽眨眨眼:“是吗?” 李泽文说:“我母亲是外交官,我小时候跟着她去了不少国家。” “哦,是。”郗羽想起李泽文钱包里的照片,顿时有一些明悟,“难怪你的英文水准那么高,简直比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要好。” 她这话绝非过誉,李泽文的英文水平的确就是有那么好。政治学不是理科,没那么多公式符号可以作为表达的载体和工具,政治学里浩瀚如海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只能通过复杂而严谨的政治术语才能准确表达。 “完全掌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