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述过中国古代一个经典的水力工程都江堰。 由于年月日久,其中细节张顺几乎全忘了。但他却记住了都江堰的一个基本原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实际上由于地理、地势不同,哪怕张顺知晓其中所有的细节,也未必能再复制一个都江堰出来。 但是张顺却从其中借鉴到一点东西出来。 既然河水快了下切,河水慢了淤积,那如果河水不快不慢,形成冲淤平衡呢? 正当张缙彦等人一脸莫名其妙,看着张顺写写画画,说着似懂非懂的话来,一时间都懵了。 正在这是时却突然听到张顺问道:“这广惠渠哪一年正式通水灌溉?” “成化十七年建成,距今约一百五十余年。”张缙彦掰着手指算了半天道。 “一百五十年计下切六尺有余,每年计下切四分。竟然下切如此厉害,难怪广惠渠百五十年而废!”张顺得到了数据,口算了一遍,不由摇了摇头苦笑道。 “其理我已经尽知矣,解决之道在河而不在渠,若是尽在渠口作文章,哪怕再耗费五县百姓近二十年,也是枉然!” “此话怎讲?”张缙彦闻言不由愕然。 这引泾和拒泾之争并非由张缙彦一人而起,实际上早在嘉靖十一年理学家马理就提出从“铫儿嘴”“凿而渠,以下达广惠”。 而万历年间泾阳知县袁化中则专门写了《开吊儿嘴议》,否决了开吊儿嘴方案,主张“拒泾引泉”。 至此,双方争论不休,以至于在原本历史上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几度论证,最终由乾隆皇帝裁决以“拒泾引泉”为正确方案。 结果张顺张嘴就来一局“在河而不在渠”,如何服众? 张顺不由笑道:“泾水有二短,故为引水患。” “一曰:水急下切,不数年河面低于渠口矣。” “二曰:多沙,引水日久便淤塞渠道,不得不重新疏通。” “此二者皆泾水之病,非渠水之病也,君以为然否?” 那张缙彦闻言沉吟了片刻,不由拜服道:“秦王真天人也,臣惜惜思量,与往日所见所听两相对照,果然如此!” “只是不知此事当如何解决,以利万世?” 无论你说的再好听,关键就是一句话,如何解决? “那河流下切,渠口抬高之事我已有对策。”张顺闻言笑道,“不外乎‘沉沙补切’四字而已。” “何为‘沉沙补切’?”张缙彦不由为之愕然。 “泾水由山谷而出,上下落差太大,河水流速甚急,故而切入河道,积年累月以致河床下沉。” “故而当缓水积沙,以补河床下切之不足,使之平衡而已。” “这……这……秦王真乃神天神下凡,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张缙彦本身也颇识水利,闻言不由大惊失色。 从郑国渠千年以降,人皆以河水下沉为患,以净水沙多为患,万万没想到还有人能想到以沙止沉,以患攻患之法。 “若是如此,岂不是要凿宽河面,以缓水势?”张缙彦闻弦而知雅意,立刻便想到了具体解决办法。 “没错,只是如此一来,河沙依旧入渠,堰塞渠道,十余年尚需要清理一次。”张顺不由遗憾道。 “无妨,无妨,只要不重新开凿吊儿嘴,秦王之法已经善莫大焉!”那张缙彦闻言不由高兴的合不拢嘴,些许瑕疵,哪里还放在心上? 只是张顺左思右想,却也无法解决水沙分离的问题,最终只得悻悻作罢。 其实张顺却不知道,原本历史上郑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