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高澄过往爱民之举,百姓们都信了大半。 市司将秤取下,当众数出百钱称量,一如高澄当日所称,重一斤四两二十铢。 他提着秤杆任周围人观看一圈,众人这才相信新币真的足重。 “这叫大将军五铢钱!” 市司得意道,四周的惊叹声,让他感觉与有荣焉。 王阿井与众人不同,在知道是高澄所为后,他已经对新币足重这一点深信不疑。 六年时间过去,曾经的戍卒已经褪去青涩,因高澄发放军饷的原因,王阿井家里的生活宽裕了许多。 这不,他今日带了一匹布来集市,就是为了给七岁的儿子王公允进蒙学,来换肉干。 每当旁人问起儿子名字的来由,王阿井总要与他们好好说道。 那是太昌元年的事了,朝廷搜检冒名官吏,牵涉五万余人,不过大部分都是吏员。 为了顶替空缺,高澄以考试录人,第一站就是在邺城。 当时的盛况,王阿井记忆犹新。 为了防止舞弊,高澄命戍卒一对一监视考生,考完还需将他们送出大营,不准逗留。 王阿井所监视的正是曾任相州均田使,如今升任相州提学的张德兴。 相州提学是高澄新设官职,掌管州县学政。 自己吃了父母没文化的亏,就因为家里有一口井,便被唤作王阿井。 因亲眼见证了高澄开设考场,注重公平,防止舞弊,只为以学识录用。 当时王阿井就起了将来让孩子读书的心思。 送张德兴出营门,临走时却又叫住了他,求他为自己一岁的儿子赠个名字。 张德兴只想了片刻,就在地上写下两个字,告诉王阿井,这是公允。 送走张德兴后,王阿井在地上临摹许久,终于将这两个字学会,从此儿子便也有了王公允的名字。 六年过去,王阿井本已经歇了让儿子读书的心思,他有心砸锅卖铁供王公允读书,但确实找不到进学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六年了,当初录取吏员的考试也再未开展。 正当王阿井已经死了这条心,准备让王公允子承父业当个州郡兵,至少每年也有三石的军饷。 高澄突然颁发政令,废除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人,如当年的考试将会恒定每三年一次。 只要通过州试考上举人就能为吏,通过京试考上进士便能做官。 不止如此,高澄还在各州县乡里推广蒙学,也让王公允在内的普通人家有了求学的去处。 这两项政令,让王阿井曾经放弃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在张德兴的勤勉下,邺城不止州县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