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级农业强国

超级农业强国 第337节


    其中,一位头发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没有上前凑热闹,她双眼泛红地看着收割好的大豆,说话甚至带上了颤音:“‘嘉豆13号’的出现,意义真是太大了!”

    齐政反应过来,小心翼翼地虚扶着老院士,毕恭毕敬道:“陈院士,也感谢您!没有您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嘉豆13号’的诞生。”

    陈老院士虽然八旬有余,但依然思维敏捷,她含笑道:“小齐,我们不搞虚的,这是你们做得好呐!”

    齐政摇摇头,没有多言。

    对于眼前的这位老院士,他不吝致以最高的敬意。她老人家可以谦虚,齐政却不能因此当真。

    “嘉豆13号”,是由嘉谷实验室和东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还有陈老院士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杂交与辐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再辅以大豆根瘤菌技术增产,才达到425公斤的亩产记录。

    可以说,单单是“嘉豆13号”品种,顶天了可能也就亩产300公斤出头,虽然能达到这一水平的高产品种,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配套上大豆根瘤菌技术后,直接将亩产拔高了100多公斤,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利用根瘤菌技术技术实现大豆增产的项目,嘉谷实验室很早就启动研究了,但真正实现突破,还是在陈老院士加入之后。

    陈老院士可谓我国大豆根瘤菌研究的鼻祖,早在1988年,她就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已知的第四个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几十年来,陈老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对32个省,700个县市,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通过对7000株菌的100多项表型性状分析,发现了一批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或低温下生长的抗逆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

    嘉谷实验室筛选出的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就是出自其中。

    都知道,根瘤菌的作用在于它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供植物利用。但不是任何根瘤菌都适用于大豆增产的。

    哪怕齐政有灵阵,能促进根瘤菌的转化效率,但经过试验后,氮素过多容易导致大豆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反而影响了大豆产量。可以说,要是没有陈老院士的根瘤菌库,嘉谷要筛选到最合适的大豆根瘤菌菌株,都不知道要等到牛年马月。

    但在陈老院士心中,她不是这么认为的。

    建国初期,在回国的几位农业微生物学前辈的组织带领下,我国较广泛地进行了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实验,效果很好,根瘤菌接种事业有一段兴盛时期。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生物固氮技术逐渐淡出不再受重视。

    投身根瘤菌研究后,几十年来,她踏遍青山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就是想让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在祖国大地为人类做贡献。她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提出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推广的建议。

    但她的提议,让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费解。他们觉得,重提几十年前“老掉牙”的技术,是不是太落伍了?

    嘉谷是国内第一家真正在根瘤菌接种技术上投入重金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民营企业,而且,嘉谷实验室在微生物培育技术上强得令人发指!

    在筛选出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后,陈老院士是亲眼看着嘉谷实验室的微生物研究团队,是如何一步步确定菌株稳定、高产的发酵工艺,包括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最佳发酵参数等;一步步筛选适宜的载体和稳效助剂,使产品中功能菌株稳定存活,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降低成本……

    她觉得,就算没有自己的帮助,嘉谷迟早也能取得成功。

    当然,能为国产大豆的崛起做出一点贡献,陈老院士真的觉得值了。因为,说“嘉豆13号”能助中国大豆起死回生都不为过。

    能看到这一点的,自然不只是陈老院士。

    当确认了亩产后,齐政还没有什么表示,黑省高官就欣喜若狂了。

    中国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对于农产品,尤其是食物,原则是基本自给,辅之以国际调剂。但是受耕地面积限制,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太高了,太容易被卡脖子。

    在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比提高单产更能振兴中国大豆产业了。

    当他以为,嘉谷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组织m.iYiGuo.NE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超级农业强国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