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出名,但是两大书院的山长正是住在这两处。 树人书院的山长余隐山住在折芦巷,凤阳书院的山长张若溪则住在山水巷。 对于这两位大儒,华静瑶都是只听过名字,不对,在她爹华毓昆搬来之前,她听说过的也只有张若溪。 凤阳书院的创办人名叫张颖悟,其父张谨乃是大周朝不世出的大儒,号凤阳先生,如今存放在勤政殿,被当做皇家传世之宝的大周山川图,便是张谨所绘。 凤阳书院比树人书院晚了几十年,可是名气却远远超过树人书院,书院创办至今,与山东泰山书院,江南余杭书院、金陵书院并称四大书院,而树人书院虽然与凤阳书院并称京城两大书院,可是名气只限于北方,过了长江,就没人认了。 张若溪出自张家三房,二十五岁中了进士,外放湖南做了知县,那时他虽然成亲,可是膝下无子,因此,家里便让他带着妻子一起赴任。外放的第二年,妻子生下长子,可是没出满月就夭折了。两年后,妻子又生下一个女儿,落草不到半个时辰就咽气了。妻子受了打击,从此后便一病不起。 张若溪心痛妻子和孩子,这一任做满,他就让家里把他调回京城,在通政司做了个经历,官小职微,反倒让他把精力全都用到学问上。 没过几年,张若溪的名便传到皇帝耳中,破格让他参于翰林院编书,这部书编了五年,张若溪名声更盛。 而这个时候,张若溪的妻子也终于病愈,生下了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得来不易,张家如珠如宝,眼看着女儿活过了洗三礼,又活生生出了满月,过了周岁,一家子这才放下心来。 那时,张若溪已经进了翰林院做了翰林,可谓事业家庭皆如意,那一时期,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稿,名远播。加之他多年来与妻子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也传为佳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女儿刚满三岁,妻子再次病倒,这一次没有挺过来,撒手人寰。 妻子的死令张若溪伤心不已,他也一病不起,他足足病了半年,半年后,他辞官致仕,来到凤阳书院做了山长。 一直以来,凤阳书院的山长都是张家族人担任,张若溪两榜进士出身,有官场经验,名远播,他做山长实至名归。 这些年来,张若溪没有续弦,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这位张大姑娘像她娘一样,也是身体不好,京城里的大家闺秀们,见过她的人很少。 相比于出身仕林大族的张若溪,树人书院的这位余隐山就属于草根出身了。 余隐山出身商户,余家是关外豪商,子孙繁盛,余隐山在家中排行第十五。他从小喜欢读书,余家有的是钱,可是却没有读书人,好不容易有个爱读书的,自是舍得栽培。 余隐山十八岁考中秀才,便由师长举荐,来到京城在树人书院读书。几年后他又考中了举人,当时树人书院的山长就是他的恩师,他也便留在树人书院教书育人,这一教就是二十年,他教出的学生里,有七位进士,八位同进士,十几位举人,还有一位庶吉士 前几年,老山长病故,临终前把山长的位子交给了余隐山。余隐山有一妻一通房,妻子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他们有三子二女,余家在京城里另有大宅,但是折芦巷离书院很近,因此,平素里余太太和儿女们住在大宅里,余隐山则带着正在书院读书的小儿子余敏住在折芦巷,由那位通房照顾起居。 华静瑶带着小狸出了院子,临出门之前,她问父亲:“爹啊,那两位山长,余隐山和张若溪,您和他们有交情吗” 华毓昆道:“没来搬来此处之前,我甚至没有见过余山长,不过,前些年我去荷花池张家老宅给老太爷贺寿时,倒是见过张山长,有幸听过他的教导。” 第八十一章 何处是猫家 华静瑶明白了,世家之间多有联姻,张家和秦家便是姻亲,而皇室之中,孝宗这一世便是出自秦家,这样一来,张家和皇室也就成了亲戚,而夷人血统的华家自是与这些世家都是八竿子打不着,她爹华毓昆去给张老太爷贺寿,还能和张若溪聊上几句,那肯定是因着昭阳长公主的关系。 “那是您和我娘还没有和离吧”华静瑶笑嘻嘻地问道。 华毓昆有点尴尬,干咳一声,斥道:“明知故问,淘气,太淘气了。” 华静瑶朝他做个鬼脸,拉着小狸就跑了,留下华毓昆独自站在院中悲风伤秋。 那只猫被小艾抱着出去打听消息了,华静瑶和小狸走进了一家笔墨铺子。 这家铺子她来过一回,给父亲买过几支画笔,还买了一叠子花笺。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