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自己就是这样逼迫自己,所以他认为自己儿子也行。 胤礽早就知道会这样,心情没什么大起伏。 他第一世的时候被逼得更狠。这辈子对比大哥他们的功课,他也是被康熙溺爱着,每日只要能完成功课,就有大把的时间自己挥霍。 若是大哥提前完成了功课,康熙肯定会说“好,再接再厉”,然后再给大哥加一堆功课。 第一世的时候,皇子们一年只有几日假,连过年都不能休息。每日四点左右天未亮就要出门读书,待天黑了才能休息,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出宫建府。 这样填鸭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再蠢也有几分本事。 可惜乾隆后,不知为何对孩子的教育就放松了,可能是子嗣太少的缘故吧。 康熙儿子多,随便造作,累死一个儿子还有其他儿子。 康熙和胤礽达成无言的默契,胤礽每日工作量增加了许多,胤禔看着就不高兴了。 他当然不是嫉妒胤礽。他记得自家太子弟弟经常因为劳心劳力生病,汗阿玛那所谓“这次劳心劳力晕倒,下次就可以多劳心劳力一会儿”的法子,简直和以毒攻毒差不多了。 即使有御医们每日给胤礽诊断平安脉,保证胤礽的身体健康,胤禔仍旧认为这样不好。 身体不好就该歇着,哪有身体不好就要多累一累的说法? 可胤禔心里着急,也没办法改变康熙的意见。他只能闷头读书习武,希望能早日分担太子弟弟的工作。 康熙见大儿子也开始努力了,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教,希望能抹平大儿子的棱角,让大儿子变成熟些,别老气他可怜的汗阿玛。 康熙没有多想,其他大臣们就开始多想了。 即使这些大臣也知道康熙没有多想,但谁都知道,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最怕的就是“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就代表非继承人和继承人被摆在了同一个地位。那么原本的继承人还有意义吗? 康熙虽然最宠爱太子,但他对大阿哥也一视同仁了,那么底下的人就难免心思活络。 宗亲逼宫反而让自己被抄家之事,让宗亲们看到了康熙如今地位的稳固和性格的强势。君强臣弱,有野心的臣子都不喜欢这样的君王。同样,康熙亲手选出、养出的太子越优秀,他们也越不喜欢。 太子占着“嫡”,大阿哥不也占着一个“长”字吗?如果他们支持大阿哥,让大阿哥和太子在朝中争夺起来,说不定能让皇帝两个年长厉害的皇子都废掉,然后他们就可以再扶持一个软弱的皇子。 康熙借着逼宫几乎把宗室打废,但正因为差点把他们打废,他们才跳得更厉害。 满洲勋贵中也有把对康熙改变满洲习俗、力捧汉臣的恶感转移到太子身上的人。他们和狗急跳墙的宗亲一拍即合。 甚至汉臣中也有附庸他们的人。 有脑子的汉臣虽然都知道太子继位,大清的大环境对汉臣、对汉人更好。但不是人人都有远见,甚至就算有人明知道这件事,也想为了私利谋求一个从龙之功。 若是汉人们都清醒,大清哪有机会入关? 于是一场康熙父子情深、大阿哥兄弟情深的行为,居然让刚刚平静下来的朝堂再次暗潮涌动。在在大阿哥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已经成为反对太子的旗帜,旗帜下集结了许多势力。 纳兰明珠作为首批“大阿哥党羽”,自然受到了邀请。 他犹豫之后,选择了明哲保身,两不相帮。 “我已经被皇上斥责过,若我加入你们,会让你们太过显眼,暴露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明珠舌绽莲花,“我不如假装成为皇帝的纯臣,甚至站在太子这边,到时候倒戈给太子致命一击。” 即使叶赫那拉和乌拉那拉连远亲都算不上,但非要说起来,大家也是同一个祖先。明珠和索额图又势同水火,没有人相信他会站在太子这边。所以明珠说自己要当二五仔,那些人立刻就信了。 明珠打发走这群人之后,闭门思索了许久。 最终,他没有告发这件事。 这群人还没有组织起来,告发无用;就算这群人组织了起来,他们若没有犯错,皇上应该也不会在乎这件事,甚至会把此事当做太子的磨刀石。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