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又问道:“高其倬,你若不是在京城,遇到了今日之事,会如何做?” 高其倬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语气犹疑道:“我、我会与同窗一起向官府递状子,然后与同窗们一起上街宣扬此事,争取支持。” 胤礽淡淡道:“那你们就去做。最坏结果不过是三年后再会试。孤能承诺保住你们的举人功名。至于你们能不能参加这次会试,就看你们能闹得多大,卷进多少人。” 三人震惊地看着胤礽。 胤礽又道:“小九、小十、小十一,你们虽已经开始做些政务,但对人情世故仍旧不算太了解,不如哥哥们经历得多,你们三人分别跟着法海、满保、高其倬,隐藏身份和他们一同处理此事。他们三人分别对应宗室、满族勋贵和汉军旗,你们自己选择接触哪一方。” 胤禟、胤俄和胤禌立刻道:“是,太子哥哥。” 胤礽又道:“小十二、小十三,这次你们俩去观察汉人对此事的看法,争取想办法把汉人也卷进来。” 小胤祹和小胤祥立刻道:“是,太子哥哥!” 胤礽道:“你们几人就在旁边帮衬着,当他们闹出收拾不了的烂摊子,就你们去收拾。” 几个大一点的阿哥叹气:“好,太子二哥。” 成吧,他们已经长大,该为太子哥哥分摊为弟弟们收拾烂摊子的责任了。 所以这些事不该汗阿玛来做吗!汗阿玛怎么就知道当甩手掌柜?! 康熙得知此事后,笑呵呵问道:“保成,你想做什么?进一步整治宗室和觉罗?” 胤礽道:“整治宗室和觉罗,让他们更老实一点只是表面。儿子想闹出大动静,让所有人都将视线集中在这上面,咱们好把新大学建起来。” 康熙摸了摸自己刚修剪好的美须,道:“朝中的大臣的脑子都只有一根筋,顾着这头就顾不上那头,确实,用宗室中的矛盾转移他们的视线,便于我们行事。” 于是康熙和胤礽就非常无良地把这一场烂摊子丢给其他皇子们,他们俩开始筹办新的大学。 新大学的雏形是翰林院。 进士登科之后,大多不能立刻做官。名次高的进翰林院等补缺;名次低的就回家候着,或者外出从知县做起。 进翰林院当编修或者庶吉士之后,除了为皇帝起草诏书、陪皇帝读书之类的工作外,还要继续读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考试,优秀者能授官,连续不合格会被清退。 所有翰林院,就相当于进士再教育机构。科举学的只是四书五经,进士们要在翰林院中学会如何做官,再择优任职。 进士进了翰林院之后,除了一甲和有背景之人,差不多都要五六年才有机会补实缺,相当于再上五六年的学。 翰林院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可能弥补进士们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如何做官的弊端。但明后期起,翰林院也只考些经史子集,考试也基本相当于第二次科举,基本成了进士们混日子的地方。 官学成为大学之后效果良好,胤礽就想开办第二所大学。这一所大学就是改革翰林院,让进士登科之后,进入翰林大学再教育,不浪费那五六年的时间,多学些更实用的知识。 现在有本事也有远见的大臣已经在自学,大清是时候举办正规的官员再教育大学。那些已经在朝为官的大臣们也能在休沐和夜晚去大学上课,和后世的电视大学函授夜班一样。 官员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进士登科当了官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你不学,胤礽就办个大学逼官员学。 想想后世的公务员,动不动就要上课、做题、考试,这是好传统啊! 康熙非常赞同。 朕都每日手不释卷,再累也要每日读书学习,大臣们怎么能比朕懒散? 皇帝和太子一致决定,不仅科举卷起来,科举完也请你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人继续卷。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