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1983开始

从1983开始 第214节


    创作者将家国民族的记忆,巧妙转换为个人记忆,在思乡恋母的个人情感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期盼热爱。

    两岸不相往来数十年,各方面已有差异。然血浓于水,其语言现实、传统道德、民俗文化等等都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这种尝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什么意思?

    除了鼓励文艺界多创作该类型作品之外,就是中央在对《胡同人家》说:小鬼,我看好你哟!

    此文一发,老干部的批评声少了大半。在绝对的政治正确下,有那么一点小问题,就根本不算问题。

    这下全放了心。首轮尚未播完,央视便购买了这部剧,跟着听到风声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赶来。

    还是固定价,一分钟十五块钱。每集半小时,四十二集,一万八千九百块,共卖了四十一万多。

    成本四十五万,赞助十五万,已经不算赔了。

    而之后的钗黛两集,更是引来疯狂讨论。

    无数信件如雪片一样寄到电视台和各家报社,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群众都渴望发声,乐于发声,并且非常有素质的发声,跟网络时代有本质区别。

    “编剧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男性、女性两种角度来展现这个话题,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极为罕见。”

    “钗黛之争,无论在红学界还是在民间,都是个极大的讨论点。从书中来看,喜欢黛玉的居多,可真要放在现实里,怕是要反转一下。”

    “我觉得男人喜欢宝钗,女孩子喜欢黛玉。黛玉真,纯粹,宝钗对谁都好,但跟谁也不交心,让人害怕。”

    “宝钗城府太深,扑蝶那一段,听到两个丫鬟说小话,竟然拿黛玉挡箭牌,可见不是好人。”

    “我觉得都是好姑娘,宝钗只是太成熟圆滑,不轻易透露内心,其实她跟黛玉交过心的,也只跟黛玉交过心。”

    “世外仙姝,山中高士,两个高出流俗的绝代女子,娶其舍谁,由不得宝玉;嫁谁,也由不得钗黛。”

    “最后一幕绝了,真有穿越时空,两个女子在现代平淡快乐的感觉。”

    啧啧,也就是八十年代,不懂得啥叫大橘已定。若在后世,弹幕早刷上“宝玉死边去,钗黛党头顶燕窝”了。

    ……

    4月20号,夜。

    京城所有有电视机的家庭,都在放着一个频道,没电视机的也想方设法去蹭台。

    剧中已是冬天,下着小雪。

    葛尤裹着破棉袄,刘贝穿着红大衣,在墙根底下谈情说爱。

    “难怪书上说,这人啊,不在放荡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那你是变坏还是变态?”

    “你就不能盼我点好?我对爱情的立场一直没变,就是白头偕老,至死不渝,差一秒我都不干。”

    “那可不一定。人都是嘴上好听,真有个小你十岁盘正条顺的姑娘勾搭你,你能忍住不动心?”

    “忍不住。赏心悦目,美色当前,谁也不是圣人。但动心是一回事,做了又是另一回事,我真要娶了媳妇……怎么着也得对得起这份责任吧。”

    “……”

    这雪很柔,灯光很暖。

    葛尤看着地面,刘贝歪头看着他。

    观众透过细雪,仿佛真看到了大杂院的屋子和人,还有墙角那掉光了叶子的青藤。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突然的鞭炮声,打断了暗涌的微妙感觉。

    他们跑出门,站在门口,看看雪地上的鞭炮,望看飘雪的夜空。灯火昏黄,影子拉的老长。

    俩人就那么站着,站了很久,然后镜头抬高抬高,由近拉远,定格在一个大杂院的全景镜头。

    约莫几秒钟后,画面真正静止,片尾曲响起。

    “……”

    于佳佳蜷在沙发上,盯着荧幕一动不动,不晓得啥感觉,暖暖的又有点难受。

    屋子里也很安静,直到老爸起身倒水。

    老妈的那件毛衣已经织好了,手里摆弄着一个线梭子,“这,这就完了?”

    “还有第二部 呢,明年能播。”

    “哎,明年啊……”

    老妈摇摇头,咕哝着越来越低。

    这一夜,于佳佳辗转反侧,那种古怪的情绪始终缠绕心间。

    “第一次看完一部电视剧,竟然有点舍不得。”

    “结尾拍的真好,温暖中又带着一丝丝伤感。”

    “回味无穷,最后收尾在冬季,春节期间播放会更好。”

    “还好有第二部 !”

    “大杂院里的人都是活的,他们如此亲近,熟悉,好像成了我们身边的朋友。看到他m.iyIGuO.Ne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从1983开始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