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天下畏秦久矣。” “关东民众对秦是心生惧意的。” “因而很容易为地方的豪强贵族蛊惑。” “等官府下来清查田地,自会有意的隐匿不报。” “而秦廷见每年征收上下的田租越发少,便颁发了‘使黔首自实田令’,但或许秦廷自己都没想到,原本地方虽有土地兼并,但相对并不算恶劣,而在这道政令颁发后,天下土地兼并开始蔚然成风。” “原因很简单。” “秦廷给了兼并的法理。” “朝廷是知道地方有隐匿不报的,也知道地方存在一定土地兼并,想借此让地方将田地如实上报,一方面想着为民减负,另一方面想从贵族豪强手中多征田租,但你却是要清楚,秦廷是不知何人瞒报,何人被兼并了土地的。” “此令一下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过去隐匿的田地依旧为人隐匿,而原本账目上的田地,却给了贵族豪强兼并的理由,因为是‘自识田’,他们可以直接强取豪夺,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田地,尽数强占到自己名下,继而实现了这部分田地的易主。” 扶苏脸色微变。 嵇恒淡淡道:“秦法有规定:无田之民为无业疲民,将被罚为各种苦役刑徒,而大秦一统天下已有数年,徭役之苦,天下何人不知,是故失田之民是不敢言自家无田的,又因贵族豪强势大,也不敢轻易报自己失田。” “最终这些黔首分明无田,却要额外交‘不存在’的田租。” “而‘买田’的贵族豪强多报田产,必会导致自己田租田赋增加,但关东之前是有很多隐匿不报的田地,所以他们为弥补自己多交的租赋,只会加剧去吞并这些田地。” “由此。” “地方的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 “秦廷颁发的政令的确没有开兼并之风,但下面的官吏在执行时可就未必了。” “秦廷给了兼并法理,若有条件,谁不眼馋?” “这可是田地!” “现在你知道失田之祸,究竟祸起何处了吧。” 第131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闻言。 扶苏脸色通红。 他有心去进行辩解,却什么都说不出口。 嵇恒说的没错。 朝廷没有想开兼并的想法,但政令下去后,就已不由朝廷控制了。 地方官吏阴奉阳违,最终演变成了‘暴政’。 如‘使黔首自实田’这般的政令,只怕地方‘执行’的还有不少,朝廷未尝不是其中的受害者。 扶苏眼中浮现一抹恼怒。 嵇恒小酌一口。 他大致猜到了扶苏的想法。 不过他可不认为,朝廷真就是好心。 只是田租收不上来,想借此多收些租赋罢了。 而且是朝廷自己没考虑完全。 又岂能全归罪下面? 再则。 大秦对关东本就控制力不强,这种事关底层生计的政令,本就该万般斟酌,而秦廷为多收钱粮,选择匆忙推行,自然会酿成这样的祸端,政令颁发后,又得不到太多的监督,势必会造成大量腐败,也会成为地方的狂欢。 更会加剧官吏、贵族、豪强对民众的压榨剥削。 言而总之。 这是秦廷自己犯的错! 一念间。 他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这跟秦廷的这条田令有异曲同工之处。 北宋时,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王安石的本意是想民众在青黄不接,缺少钱粮的时候,让民众自己估计当年的谷、麦产量,然后向官府借钱,谷熟之后还给官府,这就是所谓的‘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夫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王安石的目的肯定是好的,为的就是让农夫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让农夫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同时也让政府能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按理说,这个政策一下,农夫该欢呼相告。 毕竟朝廷出手,农夫不用再受地主的剥削,但最终奔走相告的是地方官员。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