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身博物馆

第465章




    在农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家包了多少水饺?我家包了两锅盖。

    这种计量,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炫富,慢慢演变出来的。

    在八十年代以前,家家都不富裕,哪怕过年吃饺子,也都是按个数。

    于是就衍生出来这种炫富的对话。

    邻居一问你家包了多少水饺?

    我家包了五十个水饺。

    家里八口人包五十个水饺够谁吃的?说出来也不好听。

    于是干脆说:我家包了两锅盖。

    这么一说,逼格就出来了。

    一锅盖是多少?锅盖有大有小,大的能发七八十个,小的也就能放二三十个。

    但是我不说锅盖多大,我只说我包了两锅盖。

    这也算是一种生活智慧吧。

    张俊平把包子一个个放进锅里的篦子上,然后盖上锅盖。

    张俊平端包子的锅盖,之所以叫锅盖,因为他真的是锅盖,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锅盖,盆盖、缸盖。

    直到后来,有了铝制锅盖,铝合金锅盖,这才把它替代下来。

    “继续烧火吧!等锅开了,看一下时间,二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张俊平对夏国祥交代道。

    蒸包子一半是十五分钟就可以,不过张俊平用的肉馅是生的,所以才会特意多增加五分钟。

    别看包子不怎么起眼,其实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早在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就有对包子的记载:诸葛亮南征,去面画人头祭之。

    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包子。

    另外,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则提到: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其实,个人感觉徐珂这一段都是废话,宋朝时期,包子就已经大卖特卖,《水浒传》里就有人肉包子、肉馅馒头的描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还用他在书里专门说。

    这也侧面证明,水文,凑字数,不是后世网络作家的发明,古人就已经开始水文,凑字数了。

    扯远了。

    张俊平出了厨房,洗了洗手,继续擀皮。

    三个人通力合作,很快就把一大盆馅全都包成了肉包子。

    这边包完了,那边第二锅也已经出锅。

    热气腾腾的包子,弥漫着一股香气。

    发面包子,不光闻着香,吃着香,还好看。

    刚刚还因为受不了荠菜味呕吐的邱文燕,早已经拿着几个包子吃的喷香。

    “能吃就好,女人怀孕的时候,能吃是福!”姥姥眯着眼笑着说道。

m.iyIGuO.Ne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随身博物馆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