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南唐国主用林将军为将,大周军能不能保住渡口尚且难说,可能会被迫向上游暂退,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可叹啊!” 林仁肇还比较稳得住,当下便说:“陛下过誉了。就算末将能左右采石之役,或许过程不一样,战事结果还是一样的。” 郭绍又道:“早在先帝第一次伐淮南时,在正谷遇林将军,便赞曰南唐国有这等武将,淮南不可速图也。林将军之才,我早有耳闻。” 旁边还有一个较为年轻的汉子是刘仁瞻的儿子刘崇,郭绍并未忽略他,当下便一脸恍然道:“当年我带兵围寿州,却被城中人马出城反攻,毁了许多攻城器械。带兵突袭的武将是刘将军?” 刘崇就没有刘仁瞻那么淡定了,甚至不如林仁肇,刘崇顿时一脸受宠若惊的激动模样,答道:“正是、正是末将!” “我当年还是大周武将,就是因为那件事,被逼立了军令状才收场。”郭绍笑道,“刘将军能出其不意,又有勇气,勇猛可嘉。” 刘崇故作谦虚道:“下军令的是家父,末将只是带兵出城而已……” 郭绍很认真地点头,兴致勃勃的样子。这么一番寒暄,是为这次会面奠定好的气氛……他不会冷落每一个有资格见他的人,并且言行能让下面的人都有种被赏识的错觉;为官都希望多少被集权上位者赏识,郭绍这样做也不违背与人相处时的原则技巧,便是让大家都感觉舒服一点。 他起初并不是这样的人,也不太懂官场规矩。但郭绍是个善于融会学习的人,这些都是他这几年在古代见识后学到的;而且他不学表面的做派,只去领悟文武官僚们的道,将其融入自己的感悟里,以此来处事……于是现在郭绍常给臣子们的感觉,礼数很简洁随意,却又似乎很明白世故。 王朴曾拿古言来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郭绍本心里的梦想并未改变,但他逐渐意识到,现在他不再是个武夫、无法再只凭一腔热血来治国,在这个人治的国度,如果完全不去理解融合旧的东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比如首先就拉拢不住人,也难以控制。 等到在场的三个武夫都真正感受到皇帝的诚意了。郭绍便不做痕迹把话题引向第二个事先准备的步骤。他转头看向刘仁瞻,没什么废话,径直问道:“朕欲得北汉,今日前来,实为专程请教刘公有何高见。” 刘仁瞻顿时欠身拜道:“老朽一个败军之将,不敢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 郭绍道:“刘公不必谦虚客套了。” 刘仁瞻的表情很严肃。专制之下,中枢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参与大事决策的话语权也不是一般人具有;史彦超那厮可能对此没有真正懂,但刘仁瞻能在南唐国那种复杂的朝局下混得风生水起,肯定懂这东西。 现在刘仁瞻不知道东京朝廷究竟在做些什么,所以建议恐怕不好提。郭绍看重的也主要不是他说什么,而是让他明白:能在皇帝面前说,皇帝也愿意认真听。 但是很快的一番话让郭绍觉得很意外!刘仁瞻能在知情甚少的情况,居然说了很有用的话…… 刘仁瞻沉吟片刻便道:“老朽不才,却是有两个拙见。先斗胆问陛下,北汉与南唐国孰强孰弱?” “南唐国强。”郭绍毫不犹豫道。南唐国再怎么也具有江南大片地盘,拥兵数十万,北汉哪来的数十万兵马?如果有也没有粮食养活。 刘仁瞻又问:“那么,陛下觉得攻伐北汉与南唐国,孰难孰易?” 这下郭绍沉吟了好一会儿,才道:“还没打北汉,现在我也不敢确定难易。” 刘仁瞻道:“北汉国国力远逊南唐,可陛下取国之难,北汉却不输南唐,何故?昔日南唐国诸臣内斗激烈,很多拖后腿的人;但北汉国虽小而坚,内部较为牢固一心。且北汉国本有久经沙场的精兵,自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