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识成于辨,辩成于学,学成于师。 我哦了一声道,什么老师才是好老师? 龅牙妹道,以天地为师者可以成神,这种人开天辟地唯有一人,乃伏羲,那么以神为师者可以成圣,周文王是圣,老子是圣,孔子亦是圣,像这样的人少数,皆是天之骄子。 那么以圣者为师的人,成不了圣者,最次成贤者。 以贤者为师的人,成不了贤者,最次成为有智慧的人。 一个好老师首先是一个好学生,他心中明白以谁为老师。 达到这一步,随后他知道如何教,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人知本。 知本即是做人之本和做事之本。 教做人之本少不了要拿古往今来的各种案例来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做事之本,少不了要从事物的源头和流变来去教人认识事物的发展,然后如何正确的看待事物。 如果有这样的老师,得之甚幸。 听了这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和教育有关的! 因为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一首诗来,这诗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据说是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写出来的。 这个人出身寒门,家庭条件也不好,但是却能七岁成诗,虽然是天纵奇才,但却也与家庭教育分不开,如果没有他的父母激发他的灵智,那么他是不可能做到七岁成诗的。 照这么个逻辑推理的话,孩子的三岁到七岁之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一岁两岁到三岁这几年是幼儿长身体的时候,三岁之后则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了,是一个主观上模仿大人的时候,也是一个能够最为主动接受事物的时期,而这个时候小孩子的接受教育和探索的热情是自然生发的,与道相合,所以接受能力和记忆力都特别好,那么,父母如何在孩子三岁到七岁的时候进行发现孩子的天性,点燃它的天性之火,就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刚想到这里,龅牙妹又出口道,得良师,人生三幸之一。 我问,什么是人生三幸? 龅牙妹道,得良师,交良友,行良事。 我说,良师你说了,良事我也知道,就是做善良的事和正确的事,那良友是什么? 龅牙妹道,能观人之行,辨人之德,识理明智者为良友。见人不善能劝者为良友,不善者被规劝而不改,劝者及时避开不与之交往者为良友,无非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我说,得这三者即为智者了吗? 龅牙妹摇头道,有良师者不学,有良友之劝不听,有良事而不行,怎么能成为智者? 我说,那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龅牙妹道,之前我不是说了吗? 我道,你说的智成于思,思成于识,识成于辨,辩成于学,学成于师,这话太笼统,我天生愚钝,脑袋转不过来。 龅牙妹道,你说的这句话倒是大实话,你看你身边这位,看似昏昏欲睡,却是只听不说,在心里默默理解和反驳,不出口询问,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呢! 我呃了一声,点赞道,你说的很对,我这位朋友就是一个智者! 本昏昏欲睡的曹有为听有人夸他,猛地抬起头道,瞪大眼睛,一副求知若渴的样子,点头道,你们说的很对,继续说下去。 龅牙妹哈哈一笑道,见你们如此好学,我就一一给你们分解分解吧,学在于明德,德在于知理,知理在于辨别是非,是非既辨,则可识人识事识物,识别这三者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既然成了,那么由此进行长久的思考,就拥有了自己的智慧,智与道通,则道德通。 我说,这话倒是通俗易懂了,不过在这些之中最难的是识人,识人如何识?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