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讲义

第20节


    “性体”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先天之性,生于天地之先,浩劫常存,不坏不灭,虚无自然,清静无为。后天之性体,生于天地开辟之后,或感气而成,或示应而化。有受形、受色、受识之性体;有魂之阳性,有魄之阴性;有积功修证、精气妙化之性体;有血食之性,有英烈之性,等等。性体又有阴阳、正邪之分。凡感阴气之正而成者,为阴性体;凡感阳气之正而成者,为阳性体。邪性者,乃感驳杂之气而成;正性者,皆感中和之炁而成。英烈之性,乃古今大忠大孝之人,英灵不散,积而成性。

    天有天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人人具有佛性,个个天赋道根。天赋人一个圆陀陀、光灼灼的真性灵光,可惜皆被人的七情六欲“层层包裹,日日损耗”,故不能长生久视。若能修心养性,不损伤原灵,使本性保持圆通,即可恢复本来面目,返本归源,得圣成真。能知人之性,才能理解人。能知物之性,才会利用物。人和物都是一理,这就是率性。

    古人所谓之“鬼神”,实则是阴阳二气物质能量的生克变化而已。《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变化不测之谓神”。比如雷电风雨之所为,冰雹霜雪之所作,无非是阴阳二气之聚散辟阖之机,阴阳升降屈伸之理,皆是得其一之妙。至今难被人类理解的自然界许多“神乎其神”的现象,其灵其神,其玄其妙,并非世人所言之“封建迷信”,也不是人杜撰出来的虚无,皆是得大道“真一”之炁的变化显现,都是物质能量演变的物理现象,是实实在在的客体变化规律。

    神性即天理,未有天地即有此理,既有天地之后,此理贯通天地万物之中。未有人身即有此性,既有此身之后,此灵性主宰着人身这个小天地。性禀天理,存乎人身谓之“理性良知”,具足一切圆满功德。行之外曰“理性良能”,具足一切庄严慈悲,故曰“率性之谓道”。

    修道者能抱元守一,即为率性之理,即可明白“神得一以灵”,即是超脱生死的原由。释迦以见性而成佛,老子以见性而成道,孔子以率性而成圣,皆是以明心见性、存心养性、修心炼性,而达到归一、守一、得一之目的。道家以离中之真阴为性,以坎中之真阳为命,坎离相合,变为乾天之一,归根复命,复命合天,此即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达圣境。

    圣域者,即无极之天,此天纯于理,而不杂于气,故为理性天。太极以前,气具于理,太极之后,理具于气。理者气之主,气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气不生,理气非物象不显。理、气、象、数乃道心、人心、血心之由来。愚人执相,贤人通气,圣人明理。故儒曰“穷神知化”,道曰“谷神不死”,佛曰“正法眼藏,涅盘妙心”。言虽不一,其一相通。

    修道者应在森罗万象之象天中体悟理天之内涵,在喜怒哀乐一气的收放中,体悟理天之中和一气,如此则身在尘而不染尘,心天一理流行,自然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离半步到理天。

    【谷得一以盈,】

    “谷得一以盈”,“谷”即虚空之意。有天地之谷,有山川之谷,有人物之谷等。不但神得一而灵,万物之谷不得其一,其气亦不能盈,其质性也不能成。空谷者,即“虚其中,存其神”之意,即蓄存真一之炁之谓。“谷”者,并非专指山谷或谷物而言,它是泛指大道虚中的体性。人有人之谷,人之谷即心性,心地虚空才能容物,才能与道合真。

    物有物之谷,万物皆有心,稻谷无其虚谷之心,便不能吸取阳光空气;莲藕若无空虚之孔,便不能在污泥浊水中吸聚营养;天若没有虚空之谷,阴阳消长之机便不能运化;地若无其虚空之谷,便不能承载万物;山川若无此谷,吐故纳新之气机不能充盈;百流若无此谷,便不能流畅汇入江海;树木森林若无此谷,便不能茁壮成长;动物飞禽若无此谷,便不能栖身养命;人若无此谷,性命之根便不能固存。是故天以此谷而盈虚消长,地以此谷升降阴阳,人以此谷凝聚神气,物以此谷复命归根,山以此谷发泄地藏,大海以此谷容纳万流,植物以此谷摄取天地之精华而养育群生。

    大道之妙,就妙在“谷”之虚中而得一;“盈”之妙,就妙在得一而盈满不绝。谷得其一,则可与大道同体,与宇宙核心沟通,得到源源不断的真一之炁。如此,则谷神不死;谷神既不死,则一必充盈,玄牝之门必开,天地之根永固。故曰“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者,凡天下飞植动潜,青黄碧绿,有情无情,m.IYiGUo.nE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道德经讲义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