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琇嘴角微弯,一派光风霁月地道:“钟氏家学没有只能带书僮的规矩,横加束缚压迫膻中穴,容易气滞血淤,于身体有碍。” 钟荟愣了愣,猛地反应过来膻中穴在哪里,浑身的血都往脸上涌,连耳朵带脖子都红成一片,二话不说拔腿就跑。 第103章 钟荟跑出八丈远,在冷风里吹了吹,头脑清明了些,再回想起方才那一幕,突然疑心是不是自己听错了,随即又否定了这念头,膻中穴三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能有歧义,可卫琇的神情分明那么坦荡,抑或他自己也没有深想,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寻常关心罢了? 钟荟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也难怪,实在是卫琇其人太过清微淡远,这话若是旁人说来,不用说一定被当成轻薄的登徒子,可从那么出尘的一个人口中说出来,只教人怀疑是自己心思龌龊,这才曲解了他无邪的本意。 如此一想,钟荟不由惭愧和忐忑起来,自己方才那么小题大作,不知会不会伤了他的心,同时她心底深处难以察觉的所在,一根绷紧的弦也松了下来。 *** 钟氏家学设在茅茨堂,堂屋面阔五楹,十分轩敞,取的是“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之意,又表明了谦退的治学态度,不过钟蔚和谦退是八杆子打不着关系的。 他是个天生的刻薄胚子。 钟蔚出自钟鸣鼎食之家,往上数三代司徒氏给他家人提鞋都不配,兼之生而早慧,确有几分真才实学,模样又生得十分对得起耶娘,那种睥睨天下的傲气便刻入骨髓。他不但天赋过人,而且对自己够狠——小时候主要是为了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病秧子妹妹争宠,狠着狠着便成了习惯,悬梁刺股也甘之如饴了。 得天独厚的天资加上勤奋刻苦,自然是少年得志,十五岁时便已成为名噪京都的名士,朝廷三征五辟,被他阿翁和阿耶强压了三年,十八岁时以员外散骑侍郎起家,即便为了避他阿耶之嫌不能入中书省,一年后入侍中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谁知就遇上了杨氏叛乱那档子事。 先帝屏着最后一口气将钟禅外放广州,把他几位叔父明升实贬,显然是打压钟家为了儿子铺路的,钟熹不是卫昭,向来圆融处世,深知嫡长孙是个容易祸从口出的刺头,便索性让钟蔚自请在尚书省仪曹挂了个闲职,专心致志缩起脑袋做人,又怕他闲得发慌镇日赴清言会大放厥词得罪人,思虑再三,还是把家学交与他打点——横竖都是自家人,不会与他一般见识。 钟蔚眼高于顶,旁人家世、天赋、才学、相貌、刻苦但凡有一样不足,他便要对其嗤之以鼻,能入他法眼的屈指可数。此外,他也受了祖父钟熹和父母的影响,对男女一视同仁,并不因为对方是女流之辈而放宽标准。 这么些年能叫他觉得朝夕相对也不厌烦的大约只有卫七娘,不过那时候卫六郎与钟十三娘先一步议亲,他和卫七便不可能了,何况卫七娘对他也没意思——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想与这么挑剔又难相处的人过一辈子。 常山长公主司徒姮不愧凤子龙孙,眼光不能拿常人的标准来衡量,此刻她正支颐望着正襟危坐双眉微蹙,显得十分不好相与的钟蔚,打心里觉得这两个月的苦读真是值了。 钟蔚虽看*之内万事万物都不顺眼,到底不是天生地育的,对骨肉至亲还算网开一面,加上这些学生确实无可挑剔,饶是他也觉得在此明经育人是件难得的赏心差事。 钟家的规矩看着松散,可学问一道上却极谨严,家中子弟无论智愚一律四岁开蒙,十岁之前必须熟通五经——就是打也得打通,所以家学里的本族子弟无论资质如何,根基都打得很稳固;而那些以文赋敲开钟家大门的文士就更是天赋异禀了。 只除了新来的这位苏姓郎君,学问底子比洛水底下的淤泥还稀烂就不必说了,还再三对他这个先生胡搅蛮缠——你说往东,他偏要说往西未尝不可,不是殊途同归么? 偏偏此人不学无术,却有几分捷才,工于狡辩,轻易与他掰扯不清楚。一上午两人你来我往辩了几个回合,钟蔚觉得上窜的邪火已经有点压不住了。 这日讲的是《中候敕省图》,钟蔚顺带着将五帝提了一嘴,一脸讥诮地道:“本来如此浅显的东西是不必提的,不过你们中有人底子太薄,就劳驾各位耽待些了,不过……”他话锋一转,若有所指地睨着司徒姮道:“圣人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故而也不算全无益处,”又拿腔拿调地将书翻过一页道,“这一节谁有什么疑问么?若是没有……” “钟先生,弟子有!”常山长公主不见外地道。 钟蔚挑了挑眉,这姓苏的小子脸皮是铁铸的么?适才那番话就是为了臊得他不敢再造次,没想到毫无用处,他连为人师表的体面都不打算要了,只作没听见:“那我继续往下讲。” “先生先m.Iy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