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一是大道之本体,至理之实际。立天地之玄宗者是一,立万物之本始者亦是一,范围天地,生成万物者,莫非此一。一理具而无所不具,可尽阴阳之变化,可尽人事之吉凶,一数立而无所不立。万物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清、宁、灵、盈、生、贞之象生发自然,宇宙升平,世界大同。 人若能得此一,虚静恬淡,不偏不倚,道即是我身,我身即是道,不见有为之迹,用之无往而不宜。万物皆含有此一、此心、此核的全息基因,只是被后天包裹,有此而不识此,有此而未调动它的全质全能。故一之意义至大矣,读经者不可不知。 此章经义重在教人求致一之大道,立做人之大本,忘乎贵贱、得失、是非、人我而得一。修行者也有大本,比如性之在我,即吾身之天;命之在我,即吾身之地。虚灵不昧,即是吾之性体;窍窍相通,即是吾身之谷。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眼耳鼻舌,须眉鬓发,涕唾血液,身中种种所在,即是吾身之万物。心中之神,身中之气,即是吾身之候王。若能性命归根,神气合一,常清常静,诸念不生,无欲无为,一尘不染,身心自然泰定,性命自是真常。此便是“天清地宁”之妙。更能含光默默,神气充盈,道气溶溶,谷神独立于虚中,此便是神灵谷盈之妙处。又能产灵苗,结圣胎,脱凡骨,无处不见生生之理,无时不得生生之机,此便是生万物之妙。又能性明神融,心清意定,保性命之真常,守无为之至道,这便是我身中之天下贞静之妙处。到此境界,无人无我,无天无地,一法不立,万法皆空,高官加我不以为贵,天下人鄙我不以为贱,名利不有,荣辱不生,便是一个得一之人。能得此一,则万事毕矣! 此章总旨,还在于说明,万事万物皆有对立的两面,两面的平衡、合和与统一,即是中和之道。如若偏执一端,彼此分裂,阴阳不交,就不能收得一之效。世间之理,皆是有分有合,分则为万,合则为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积众贱而成贵,积众下而成高,合众件而成车。人若能无分别之心,自会高下如一,贵贱如一,人我为一,玉石亦一,无往而不无,无往而不一。故“有我”与“无我”之间,乃是“得一”与“不得一”的关键所在。愿同修者共参之! 反复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大道有动静之机,正反相向。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动极而反于静,静极而反于动,大道之理,天下万物,皆是物极必反。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这是大道的基本特性,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故言“反者道之动”。 天地之道,不反复,则阴阳不能消长。比如十月乃纯阴之象,反至“坤”卦;冬至一阳乃生,反于“复”卦;四月纯阳,反于“乾”卦;夏至一阴乃生,反至“姤”卦。不但天地造化之理有此反复,人之心身变化亦不例外。 人的七情六欲之起,皆属于动,若不以虚静反之,则动念愈甚,乃至成邪,举心是妄,必导致祸患。若能明白反之理,以智慧觉照之力,去邪反正,摄妄归真,反情归性,稍有一毫念虑之妄,便能一照即回。切不可在心动时放任自流,以致动中再动,那样无异是火上浇油,助阴火焚毁性真;又是业中再造业,助纣为虐,害己天德。若能反动为静,摄妄制阴,反情归性,行修日久,我之真性,自然如深潭印月;我之真心,自然如止水无波。真能到此天地,一切归于自然而然,反之力不须再用。 “反者道之动”,就是用弱之道。万物生于气,气生于道,气有形而道无形,此“有”与“无”相反。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这些都是用反之理。“反者道之动”,即后天返先天之道,就是用阴五行去返还阳五行,从而达到复归先天真一之炁的变化机制和过程,其关键是制驭阴五行。“反”之道首先要返于“信”。“信”是先天来复之信。有此之“信”,其它四德必随信而生,随信而长,随信而成。阴中返阳,返本还原至初生本来面目。在儒则谓“明善复初”;在释则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智慧登彼岸)。此皆是还元返本之义。 三教圣人皆不外此“反之动”的逆运妙理。金丹之道全在于逆运,逆返先天,逆炼成真,故天元神修丹法皆有“七返还”、“金液大还丹”等修证过程。逆返之法,皆是循“洛书”之理,由后天逆返先天。这便是“反者道之动”在修炼中的应用。 “反”就是逆,一正一反,一顺一逆,一柔一刚,一强一弱等对待概念,都是大道的体与用的不同m.IYIGUo.neT